2025诺贝尔奖揭晓!这些教育话题可以和孩子聊聊
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17时30分许,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。玛丽·布伦科(Mary E. Brunkow)、弗瑞德·拉姆斯德尔(Fred Ramsdell)和坂口志文(Shimon Sakaguchi)共同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诺贝尔基金会揭晓奖项并公布获奖理由: 他们的发现对于理解免疫系统运作具有决定性意义。
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、化学、和平、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“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”的人士。获奖人士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,或许会对当下的教育有所启示。让我们一起看看部分诺贝尔奖得主眼中好的教育的样子↓↓↓
玛丽·E·布伦科(Mary E. Brunkow),生于1961年,于华盛顿大学获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学士学位,普林斯顿大学获分子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,现任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高级项目经理。
弗雷德·拉姆斯代尔(Fred Ramsdell),1960年12月生,1983年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,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;198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,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。作为博士后,他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,随后在西雅图地区的生物技术公司工作,曾在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担任高管。自2016年起,他长期担任美国旧金山帕克癌症免疫治疗研究所的研究主任,现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。
2001年,布伦科和拉姆斯代尔取得了一项关键发现,他们解释了为何一种特定的小鼠品系(名为scurfy)特别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。这两位医学奖得主发现,这些小鼠体内一个被他们命名为Foxp3的基因发生了突变。他们还证明,该基因在人类中的对应基因发生突变,会导致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——IPEX。
坂口志文(Shimon Sakaguchi),日本大阪大学特聘教授,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成员,主要从事调节性T细胞研究。2000年代初发现同时表达CD4和CD25的T细胞具有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能力。2015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,同年被列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热门候选人。2017年因调节性T细胞领域研究获瑞典克拉福德奖。2024年担任ASCO突破峰会主讲嘉宾,参与免疫疗法前沿议题讨论。其研究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论文,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发现RBPJ-NCOR复合物对FOXP3的调控机制,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提供新途径。
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
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最具威望的医学研究奖项之一,近五年来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如下:
2024年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来自美国的维克多·安布罗斯(Victor Ambros)和加里·鲁夫肯(Gary Ruvkun),以表彰他们发现“微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”的重要贡献。
2023年,美国两位科学家卡塔琳·考里科(Katalin Karikó)和德鲁·韦斯曼(Drew Weissman)获奖,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,使新冠疫苗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,推动了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研发和使用。
2022年,瑞典科学家Svante Pääbo(斯万特·帕博)获奖,以表彰他在“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”。
2021年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戴维·朱利叶斯(David Julius)和斯克里普研究所的阿代姆·帕塔博蒂安(Ardem Patapoutian )共同获得,获奖理由为在独立研究中分别发现了温度和压力的感受器。
展开全文
2020年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英三位科学家哈维·阿尔特尔(Harvey J. Alter),迈可·霍顿(Michael Houghton)和查尔斯·赖斯(Charles M. Rice)共同获得,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。
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
华人科学家
2015年10月,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该奖,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。
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,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——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。2015年10月5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,成为中国国内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,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。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。
诺贝尔奖得主的
成长经验与教育思考
诺贝尔奖得主是在其领域表现非常杰出的人,那么他们眼中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呢?
“AI教父”杰弗里·辛顿:
鼓励学生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
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·霍普菲尔德(John J.Hopfield)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·辛顿(Geoffrey E.Hinton),以表彰他们“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”。
杰弗里·辛顿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,因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“人工智能教父”。辛顿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,他对教育的理念同样具有前瞻性。他认为,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,培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。这与他自己将物理学、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经历不谋而合。
此外,辛顿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持有批判性的态度。他认为,培养学生对科技伦理的认识和责任感同样是至关重要的。
辛顿的经历和成就表明,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,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、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,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。
科学思维倡导者卡尔·威曼:
实验室的实践经验远超课堂学习
卡尔·威曼(Carl E. Wie⁃man)是一位杰出的美国实验物理学家、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,与埃里克·康奈尔和沃尔夫冈·科特勒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。诺贝尔奖的获得,促使卡尔·威曼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,致力于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科学信念。
威曼强调,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由此,他致力于提升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,主张采用更积极的学习方式来提高STEM领域的教育质量。通过深入访谈53位来自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成功人士,威曼总结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六种关键决策:选择目标、确定问题、制定计划、解读信息、反思和交流。这些决策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。他强调大脑的可塑性,认为实验室的实践经验对于培养物理学家至关重要,其价值远超过传统的课堂学习。此外,威曼还倡导改革教学评估方法,以促进教育公平并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。
威曼的教育理想和实践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:在科学教育中,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,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,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机会。
亚洲文学巨匠拉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:
尊重学生天性 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
拉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亚洲人得主。其教育理念影响深远,相关代表作有《教育的目的》《教育的堕落》《教育和文化》等。
泰戈尔的教育思想深受其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。他反对那种呆板、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,将其比喻为“训练鹦鹉”,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,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天性,促进个体在身体、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全面成长,帮助他们实现与自然、社会及文化的和谐。因此,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,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创造思维,推崇活动教学法、户外教学、辩论和讨论以及启发式教学法。与此同时,泰戈尔将音乐、戏剧、诗歌和舞蹈融入教育,让艺术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。这种教育方式,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,更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高贵情感和品质。
泰戈尔的教育思想,与甘地、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不谋而合,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教育智慧。他的和谐教育思想、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以及自然主义的教育实践,至今仍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。
蓝光LED发明者中村修二:
减少考试在选才中的作用
中村修二是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,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,并荣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他对东亚教育体系提出了深刻的批评,认为该体系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。
中村修二认为,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和学习新事物。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创造力、好奇心,并能自我引导、自我成就,成为终身学习者。他主张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度,鼓励深入探究和独立思考,而非仅仅是考试的奴隶。他强调考试的局限性,并认为社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,并减少考试在选才中的作用。
中村修二对东亚教育提出的历史性批判值得我们反思,教育工作者应该批判性审视现有的教育体系,努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,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和包容的学习环境。高等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,应该提供更多的自由和选择,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,以及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“现代教育报(ID: modedunews)”
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,请发邮件至xdjyb18@126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。
部分素材来源:光明社教育家
编辑:付磊
校对:苏珊
审核:张秋颖
终审:冉阳 李继君
评论